Nacos 核心源码学习笔记
Nacos 核心源码学习笔记
Nacos 作为微服务架构中核心的服务注册发现与配置中心,其底层设计与实现逻辑对理解微服务治理至关重要。本文从源码入口、服务注册、心跳检测、集群一致性四个核心维度,梳理 Nacos 关键机制的实现原理。
一、源码入口与初始化机制
1. 源码入口定位
分析 Nacos 源码时,可通过启动脚本定位启动类,或直接聚焦服务发现核心 Jar 包(如 nacos-discovery
)。其初始化逻辑依赖 Spring Boot SPI 机制,核心流程如下:
- 在
META-INF/spring.factories
中配置自动配置类(如服务发现场景的NacosDiscoveryAutoConfiguration
); - 启用 Jar 包时,Spring 容器通过
@EnableAutoConfiguration
触发自动配置类加载; - 自动配置类初始化
NacosServiceRegistry
(服务注册)、NacosDiscoveryClient
(服务发现)等核心组件,并向 Nacos 服务端发起请求,建立基础通信链路。
二、服务注册流程与高并发设计
1. 核心注册流程
- 客户端封装服务信息(IP、端口、服务名等)为
Instance
对象,发送注册请求至服务端; - 服务端接收请求后,先将
Instance
存入BlockingQueue
阻塞队列,作为请求缓冲层; - 后台专用线程从队列中持续取出
Instance
,写入注册表(嵌套Map
结构:serviceName -> cluster -> Instance
)。
2. 高并发支撑策略
- 阻塞队列缓冲:通过“生产者-消费者”模式解耦请求接收与数据写入,避免直接操作注册表导致的锁竞争;
- 读写分离架构:
- 写操作(注册/更新):拷贝目标服务的
Instance
集合(Set
),在副本中修改,不影响原集合; - 读操作(服务发现):直接从原
Set
读取数据,保证查询无阻塞;
- 写操作(注册/更新):拷贝目标服务的
- 原子替换:修改完成后,用新
Set
原子替换原Set
,兼顾数据一致性与并发效率。
三、心跳检测机制
1. 客户端心跳发送
服务实例注册成功后,客户端默认每 5 秒 向 Nacos 服务端发送心跳请求,携带实例 ID 等唯一标识信息。
2. 服务端健康检查
服务端维护每个实例的“最后心跳时间”,通过时间差判断实例健康状态:
- 若
当前时间 - 最后心跳时间 > 15 秒
:标记实例为不健康(healthy = false
),服务发现时不返回该实例; - 若
当前时间 - 最后心跳时间 > 30 秒
:直接从注册表中移除实例,视为服务下线。
四、集群 CP 模式与 Raft 协议
1. CP 模式适用场景
通过配置 nacos.core.protocol=cp
开启 CP 模式,适用于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(如金融领域服务注册)。
2. Raft 协议核心作用
服务注册、实例状态变更等操作会触发 Raft 协议,保障集群数据一致性:
- Leader 选举:集群节点通过 Raft 选举产生 Leader,由 Leader 统一处理客户端请求并协调数据同步;
- 日志复制:Leader 将数据变更记录为日志,同步至所有 Follower 节点,待多数节点确认后才提交变更(如写入注册表);
- 基于 Raft 协议,Nacos 集群在节点故障、网络分区时仍能保证数据一致,实现高可靠服务治理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GoofySatoshi's Blog!
评论